第三单元复习资料
9、《海伦·凯勒》
一、多音字:
扎:zhā(扎实)zā(包扎)zhá(挣扎)
散:sǎn(散文)sàn(散步)
刹:shā(刹车)chà(刹那间)
二、重点解释:
甘霖:指久旱以后所下的雨.
夜以继日:日夜不停的工作或学习.
不屈不挠:形容坚持不懈的做一件事.
三、填空
1、本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海伦·凯勒是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,学会盲文、说话、写作等本领,表现了她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。
2、引号的三种用法:①直接引用;②强调;③特殊含义
3、表示勤奋学习的成语:发愤忘食 废寝忘食 悬梁刺股 引锥刺股 凿壁偷光
10、《二泉映月》
一、多音字
强:jiàng(倔强) qiáng(强大)
当:dàng(上当) dāng(当然)
二、重点解释:
静影沉璧:静静的月影倒映在湖中,像碧玉沉在水底。
坎坷:指道路土地坑坑洼洼,比喻不得志。
饱经风霜:饱,充分。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。
三、填空
1、课文浓缩民间艺人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,记叙了《二泉映月》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,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、热爱音乐、追求理想、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。
2、背默课文4、5自然段
11、《郑和远航》
一、多音字
载:zài (满载而归)zǎi (一年半载)
二、重点解释
魁梧:身材强壮高大。
浩浩荡荡:形容水势大或广阔壮大声势大。
严阵以待:待,等待。摆好严整的阵势,等待来犯的敌人。
化险为夷:夷,平坦、平安。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。
扶老携幼:携,拉着,带领。搀着老人,领着小孩。
惊叹不已:已:停止。因为惊异而发出的感叹久久不止。形容感受至深。
三、填空
1、课文重点介绍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,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。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不怕困难、顽强探索的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。
2、本文是按“扬帆起航”、“友好交往”、“战胜凶险”的顺序写的。
3、本课是从“与各国君臣的交往”和“与百姓的交往”来写“友好交往”的。
4、本课是从“险恶的风浪”和“海盗的袭击”来说明当时的“凶险”的,写“凶险”,是为了突出郑和的镇定自若、英勇无畏和机敏智慧、指挥有方。
5、郑和远航,规模之大,时间之长,范围之广,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。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,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。郑和出使,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。
12、《司马迁发愤写<史记>》
一、多音字
横hèng(飞来横祸)héng(横竖)
血xuè(血溅墙头)xiě(鸡血)
二、重点解释
前无古人: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;空前.
悲愤交加:形容悲痛和愤怒交叉在一起.
三、填空
1、人总是要死的,有的重于泰山,有的轻于鸿毛.我如果就这样死了,不是比鸿毛还轻吗?如何理解这句话:“有的重于泰山”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,如黄继光、邱少云等;“有的轻于鸿毛”指有的人的死,是为了自己的私利,没有价值,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。其中“人总是要死的,有的重于泰山,有的轻于鸿毛.”的原句是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
2、这是一篇写历史人物故事的文章.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,不忘父亲的嘱托,耗费13年的时间,才写成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《史记》的事,表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、发愤著书的精神。
13、《精读与略
读》
解释
一目十行:形容看书级快。
走马观花: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。
浩如烟海:形容知识、文献非常丰富.
评论